樱桃视频下载

返回樱桃视频下载 | 聯系我們 | ENGLISH
行業資訊
樱桃视频下载>樱桃视频下载>行業資訊
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
時間:2015年05月20日

中國制(zhi)造2025 工業強國在行(xing)動(dong)   


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de)通知

國(guo)發〔2015〕28號

各省、自(zi)治區(qu)、直轄(xia)市人(ren)民政府,國務(wu)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中國制造2025》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guo)務院

                          2015年5月8日
(本文有刪減)

中(zhong)國(guo)制造2025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歷史機遇,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要求,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加強統籌規劃和前瞻部署,力爭通過三個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基礎。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一、發展形勢和環境
  (一)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各國都在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動三維(3D)打印、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統的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式變革;網絡眾包、協同設計、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精準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電子商務等正在重塑產業價值鏈體系;可穿戴智能產品、智能家電、智能汽車等智能終端產品不斷拓展制造業新領域。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迎來重大機遇。
  (二)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面臨新挑戰。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強化,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成本不斷上升,投資和出口增速明顯放緩,主要依靠資源要素投入、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調整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刻不容緩。
  (三)建設制造強國任務艱巨而緊迫。
  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制造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與高端裝備對外依存度高,以企業為主體的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品檔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產業結構不合理,高端裝備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信息化水平不高,與工業化融合深度不夠;產業國際化程度不高,企業全球化經營能力不足。推進制造強國建設,必須著力解決以上問題。
  建設制造強國,必須緊緊抓住當前難得的戰略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加強統籌規劃,突出創新驅動,制定特殊政策,發揮制度優勢,動員全社會力量奮力拼搏,更多依靠中國裝備、依托中國品牌,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完成中國制造由大變強的戰略任務。
  二、戰略方針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文化,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基本方針是:
  ——創新驅動。堅持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促進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質量為先。堅持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加強質量技術攻關、自主品牌培育。
  ——綠色發展。堅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推廣應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
  ——結構優化。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環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人才為本。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
  (二)戰略目標。
  立足國情,立足現實,力爭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第一步: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制造強國行列。
  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優勢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
  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員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兩化(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邁上新臺階。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重點領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整體競爭力明顯增強,優勢行業形成全球創新引領能力,全面實現工業化。
  第三步: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制造業主要領域具有創新引領能力和明顯競爭優勢,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2020年和2025年制造業主(zhu)要指(zhi)標 

類別(bie)

指  標

2013

2015

2020

2025

創新能力(li)

規模以上(shang)制造業研發經費(fei)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0.88

0.95

1.26

1.68

規模以上制(zhi)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wu)收入有效發(fa)明專(zhuan)利數(shu)1(件)

0.36

0.44

0.70

1.10

質量(liang)效益

制造業(ye)質量競爭(zheng)力指(zhi)數2

83.1

83.5

84.5

85.5

制造(zao)業增加值率提高

-

-

2015年(nian)提高2個(ge)百分點(dian)

2015年提高4個百(bai)分點(dian)

制(zhi)造業全員(yuan)勞(lao)動(dong)生產(chan)率增速(%

-

-

7.5左右(十三五(wu)期間年均增速)

6.5左右(十四(si)五期間年均(jun)增速)

兩化融合

寬帶普及率3%

37

50

70

82

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4%

52

58

72

84

關(guan)鍵工序數控化率5%

27

33

50

64

綠色發(fa)展

規模以(yi)上(shang)單位工業(ye)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

2015年(nian)下降18%

2015年下降34%

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yang)化(hua)碳(tan)排放量下降(jiang)幅度

-

-

比(bi)2015年下降22%

比(bi)2015年下降40%

單位工業增加值(zhi)用水量(liang)下(xia)降幅度

-

-

比(bi)2015年下降23%

2015年下降41%

工業(ye)固體(ti)廢物綜合(he)利用率(%

62

65

73

79

 

1 規模以上制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規模以上制造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規模以上制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
  2
 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是反映我國制造業質量整體水平的經濟技術綜合指標,由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兩個方面共計12項具體指標計算得出。
  3
 寬帶普及率用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代表,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固定寬帶家庭用戶數/家庭戶數。
  4
 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應用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的規模以上企業數量/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量(相關數據來源于3萬家樣本企業,下同)。
  5
 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的平均值。
  三、戰略任務和重點
  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必須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
  (一)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
  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制造業創新體系。
  提高創新設計能力。在傳統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開展創新設計示范,全面推廣應用以綠色、智能、協同為特征的先進設計技術。
  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運行機制,研究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指導意見,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發布和共享平臺,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建立一批從事技術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試基地。加快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推進軍民技術雙向轉移轉化。

 專(zhuan)欄1 制造業創新中心(工(gong)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工(gong)程

  圍(wei)繞重(zhong)(zhong)點(dian)(dian)行業轉型升級和新(xin)一代信息(xi)技(ji)術(shu)、智(zhi)能制造、增材制造、新(xin)材料、生(sheng)物醫(yi)藥等(deng)領域創新(xin)發(fa)展(zhan)的重(zhong)(zhong)大共(gong)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業創新(xin)中(zhong)心(xin)(工業技(ji)術(shu)研究基地),重(zhong)(zhong)點(dian)(dian)開展(zhan)行業基礎(chu)和共(gong)性關鍵技(ji)術(shu)研發(fa)、成果產(chan)業化、人才培訓等(deng)工作。制定完(wan)善制造業創新(xin)中(zhong)心(xin)遴選、考核、管理的標準和程序。
  到2020年,重點形成(cheng)15家(jia)左右(you)制造業(ye)創新中心(工業(ye)技術(shu)研究(jiu)基地),力爭到2025年(nian)形成40家左右制造(zao)業(ye)創新中心(工業(ye)技(ji)術(shu)研(yan)究基地)。

  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改革標準體系和標準化管理體制,組織實施制造業標準化提升計劃,在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開展綜合標準化工作。
  強化知識產權運用。加強制造業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儲備,構建產業化導向的專利組合和戰略布局。鼓勵和支持企業運用知識產權參與市場競爭,培育一批具備知識產權綜合實力的優勢企業,支持組建知識產權聯盟,推動市場主體開展知識產權協同運用。
  (二)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深化互聯網在制造領域的應用。制定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路線圖,明確發展方向、目標和路徑。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動形成基于消費需求動態感知的研發、制造和產業組織方式。建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開放型產業生態體系。
  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與布局,建設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加快制造業集聚區光纖網、移動通信網和無線局域網的部署和建設,實現信息網絡寬帶升級,提高企業寬帶接入能力。

專欄2 智能制造(zao)工程(cheng) 

  緊密圍繞重點(dian)制造領域(yu)關(guan)(guan)鍵環節,開展新一代信(xin)息技術與(yu)制造裝(zhuang)備融合的集成創新和工程應(ying)用(yong)。支持政產(chan)學研用(yong)聯合攻關(guan)(guan),開發智(zhi)能產(chan)品(pin)和自主可控的智(zhi)能裝(zhuang)置(zhi)并實現產(chan)業化(hua)。依托(tuo)優(you)勢企(qi)業,緊扣關(guan)(guan)鍵工序智(zhi)能化(hua)、關(guan)(guan)鍵崗位機器人(ren)替代、生(sheng)產(chan)過(guo)程智(zhi)能優(you)化(hua)控制、供應(ying)鏈優(you)化(hua),建設重點(dian)領域(yu)智(zhi)能工廠(chang)/數字化(hua)車間。在基礎條件(jian)好(hao)、需求迫切的重點地區(qu)、行業和(he)(he)企業中,分類實施(shi)流程制(zhi)(zhi)(zhi)造(zao)、離散(san)制(zhi)(zhi)(zhi)造(zao)、智(zhi)能(neng)裝備和(he)(he)產(chan)品、新(xin)業態新(xin)模式、智(zhi)能(neng)化(hua)管理、智(zhi)能(neng)化(hua)服(fu)務等試點示范及(ji)應用推廣。建立(li)智(zhi)能(neng)制(zhi)(zhi)(zhi)造(zao)標準(zhun)體系和(he)(he)信(xin)息(xi)安全(quan)保障系統,搭建智(zhi)能(neng)制(zhi)(zhi)(zhi)造(zao)網絡(luo)系統平(ping)臺(tai)。
  到2020年,制造(zao)業重點領域智能化水平顯著提(ti)升,試點示范(fan)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liang)品(pin)率降低30%。到(dao)2025年,制(zhi)造(zao)業重點領(ling)域(yu)全面實現(xian)智能(neng)化,試點示范項目運營成本(ben)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三)強化工業基礎能力。
  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以下統稱“四基”)等工業基礎能力薄弱,是制約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癥結所在。要堅持問題導向、產需結合、協同創新、重點突破的原則,著力破解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
  推動整機企業和“四基”企業協同發展。注重需求側激勵,產用結合,協同攻關。依托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和相關工程等,在數控機床、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發電設備等重點領域,引導整機企業和“四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產需對接,建立產業聯盟,形成協同創新、產用結合、以市場促基礎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提升重大裝備自主可控水平。開展工業強基示范應用,完善首臺(套)、首批次政策,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推廣應用。

專(zhuan)欄3 工業強(qiang)基工程

  開(kai)展(zhan)示范(fan)應(ying)(ying)用,建(jian)立獎勵(li)和風(feng)險補償機(ji)制,支(zhi)持(chi)核(he)心(xin)基(ji)礎零(ling)部件(jian)(元器(qi)件(jian))、先進(jin)基(ji)礎工(gong)藝、關(guan)鍵(jian)(jian)基(ji)礎材料的(de)首批(pi)次或跨(kua)領域應(ying)(ying)用。組織重(zhong)點突(tu)破,針對重(zhong)大工(gong)程和重(zhong)點裝備(bei)的(de)關(guan)鍵(jian)(jian)技術和產(chan)品急需,支(zhi)持(chi)優勢企業(ye)開(kai)展(zhan)政產(chan)學研用聯(lian)合攻關(guan),突(tu)破關(guan)鍵(jian)(jian)基(ji)礎材料、核(he)心(xin)基(ji)礎零(ling)部件(jian)的(de)工(gong)程化(hua)、產(chan)業(ye)化(hua)瓶頸。強化(hua)平臺支(zhi)撐,布局(ju)和組建(jian)一(yi)批(pi)"四基"研(yan)究中心,創建(jian)一批公共服務平(ping)臺,完善重(zhong)點產(chan)業技(ji)術基礎體系。
  到2020年,40%的核心(xin)基(ji)礎零部(bu)件(jian)、關(guan)鍵基(ji)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受制于(yu)人(ren)的局面逐步(bu)緩解,航天裝備(bei)、通信(xin)裝備(bei)、發電與輸(shu)變電設備(bei)、工程機械(xie)、軌道交通裝備(bei)、家(jia)用電器等產(chan)業急(ji)需的核心(xin)基(ji)礎零部(bu)件(jian)(元器件(jian))和關(guan)鍵基(ji)礎材料的先進制造(zao)工藝得(de)到推廣(guang)應用。到2025年(nian),70%的核心基礎零(ling)部件(jian)、關(guan)鍵基礎材料實現自(zi)主保障,80種標志(zhi)性先(xian)進(jin)工(gong)藝得到(dao)推廣應用,部(bu)分達到(dao)國際領先(xian)水平,建成(cheng)(cheng)較為完善的產業技術(shu)基(ji)礎(chu)服務體系,逐步形成(cheng)(cheng)整機牽引和基(ji)礎(chu)支撐(cheng)協調互動的產業創新(xin)發展格局。

  (四)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提升質量控制技術,完善質量管理機制,夯實質量發展基礎,優化質量發展環境,努力實現制造業質量大幅提升。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
  (五)全面推行綠色制造。
  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

專欄(lan)4 綠色制造工(gong)程 

  組織(zhi)實(shi)(shi)施傳統制造(zao)業(ye)能效(xiao)提升、清(qing)(qing)潔生(sheng)(sheng)產、節(jie)水(shui)(shui)治污、循環(huan)利用(yong)等專項技術改造(zao)。開展重(zhong)大(da)節(jie)能環(huan)保、資源(yuan)綜(zong)合利用(yong)、再制造(zao)、低(di)碳技術產業(ye)化(hua)示(shi)范。實(shi)(shi)施重(zhong)點(dian)區(qu)域、流域、行業(ye)清(qing)(qing)潔生(sheng)(sheng)產水(shui)(shui)平提升計劃,扎實(shi)(shi)推進大(da)氣、水(shui)(shui)、土(tu)壤污染源(yuan)頭(tou)防治專項。制定綠色(se)產品、綠色(se)工廠(chang)、綠色(se)園區(qu)、綠色(se)企業(ye)標(biao)準體系,開展綠色(se)評價。
  到2020年,建成千家(jia)綠(lv)(lv)色示范(fan)工廠和(he)百家(jia)綠(lv)(lv)色示范(fan)園(yuan)區(qu),部分重(zhong)化工行(xing)(xing)業能源資源消耗出現拐點(dian),重(zhong)點(dian)行(xing)(xing)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jiang)20%。到(dao)2025年,制造業綠色發(fa)展和主要產品單耗(hao)達(da)到(dao)世界先進水平,綠色制造體系(xi)基本建立。

  (六)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
  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重點,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快速發展。
  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集成電路及專用裝備。著力提升集成電路設計水平,不斷豐富知識產權(IP)核和設計工具,突破關系國家信息與網絡安全及電子整機產業發展的核心通用芯片,提升國產芯片的應用適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裝及三維(3D)微組裝技術,提升封裝產業和測試的自主發展能力。形成關鍵制造裝備供貨能力。
  信息通信設備。掌握新型計算、高速互聯、先進存儲、體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術,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核心路由交換技術、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傳輸技術、“未來網絡”核心技術和體系架構,積極推動量子計算、神經網絡等發展。研發高端服務器、大容量存儲、新型路由交換、新型智能終端、新一代基站、網絡安全等設備,推動核心信息通信設備體系化發展與規模化應用。
  2.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
  高檔數控機床。開發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及集成制造系統。加快高檔數控機床、增材制造等前沿技術和裝備的研發。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為重點,開發高檔數控系統、伺服電機、軸承、光柵等主要功能部件及關鍵應用軟件,加快實現產業化。加強用戶工藝驗證能力建設。
  機器人。圍繞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制造、國防軍工、化工、輕工等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等服務機器人應用需求,積極研發新產品,促進機器人標準化、模塊化發展,擴大市場應用。突破機器人本體、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傳感器與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設計制造等技術瓶頸。
  3.航空航天裝備。
  航空裝備。加快大型飛機研制,適時啟動寬體客機研制,鼓勵國際合作研制重型直升機;推進干支線飛機、直升機、無人機和通用飛機產業化。突破高推重比、先進渦槳(軸)發動機及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技術,建立發動機自主發展工業體系。開發先進機載設備及系統,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產業鏈。
  航天裝備。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重型運載器,提升進入空間能力。加快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衛星等空間平臺與有效載荷、空天地寬帶互聯網系統,形成長期持續穩定的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等空間信息服務能力。推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工程,適度發展深空探測。推進航天技術轉化與空間技術應用。

專(zhuan)欄5 高端裝備創新(xin)工(gong)程 

  組(zu)織實施大(da)(da)型(xing)飛(fei)機(ji)、航(hang)空(kong)發(fa)(fa)動機(ji)及燃氣輪機(ji)、民用航(hang)天、智能(neng)(neng)綠色列(lie)車、節能(neng)(neng)與新能(neng)(neng)源汽(qi)車、海(hai)洋工程(cheng)裝(zhuang)備(bei)(bei)及高(gao)(gao)(gao)技(ji)術船舶、智能(neng)(neng)電網成(cheng)套裝(zhuang)備(bei)(bei)、高(gao)(gao)(gao)檔數控機(ji)床、核電裝(zhuang)備(bei)(bei)、高(gao)(gao)(gao)端診療設備(bei)(bei)等(deng)一(yi)批(pi)創新和(he)產(chan)業化專項、重(zhong)大(da)(da)工程(cheng)。開發(fa)(fa)一(yi)批(pi)標志(zhi)性、帶(dai)動性強(qiang)的重(zhong)點(dian)產(chan)品和(he)重(zhong)大(da)(da)裝(zhuang)備(bei)(bei),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和(he)系(xi)統(tong)集成(cheng)能(neng)(neng)力(li)(li),突破共性關鍵(jian)技(ji)術與工程(cheng)化、產(chan)業化瓶(ping)頸,組(zu)織開展應用試(shi)點(dian)和(he)示范(fan),提高(gao)(gao)(gao)創新發(fa)(fa)展能(neng)(neng)力(li)(li)和(he)國際競(jing)爭力(li)(li),搶占競(jing)爭制(zhi)高(gao)(gao)(gao)點(dian)。
  到2020年,上(shang)述領域(yu)實現自(zi)主研(yan)制及應(ying)用。到2025年,自主知識產權高端裝備(bei)(bei)市場占有率大幅提(ti)升(sheng),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明(ming)顯下降,基礎配套能力顯著增強,重要領域裝備(bei)(bei)達到(dao)國際領先水平(ping)。

  (七)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
  持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明確支持戰略性重大項目和高端裝備實施技術改造的政策方向,穩定中央技術改造引導資金規模,通過貼息等方式,建立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的長效機制。推動技術改造相關立法,強化激勵約束機制,完善促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政策體系。支持重點行業、高端產品、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改造,引導企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優化產品結構,全面提升設計、制造、工藝、管理水平,促進鋼鐵、石化、工程機械、輕工、紡織等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穩步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按照“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原則,分業分類施策,有效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加強行業規范和準入管理,推動企業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優化存量產能。加強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動態監測分析,建立完善預警機制,引導企業主動退出過剩行業。切實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優化制造業發展布局。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綜合考慮資源能源、環境容量、市場空間等因素,制定和實施重點行業布局規劃,調整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完善產業轉移指導目錄,建設國家產業轉移信息服務平臺,創建一批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引導產業合理有序轉移,推動東中西部制造業協調發展。積極推動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產業協同發展。  
    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建設制造強國的重大意義,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強化部門協同和上下聯動。各地區要結合當地實際,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細化政策措施,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工業和信息化部要會同相關部門加強跟蹤分析和督促指導,重大事項及時向國務院報告。

版權所有 :山東泰豐液壓股份有限公司